()文化大革命的真正实质是什么,可能需要学者来研究。【百度搜索Www..Com会员登入无弹窗广告】
对普通人来说,文化大革命早已不复存在了。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,学校开始正常上课、产生开始逐渐恢复、社会生活秩序开始日渐正常。疯狂的政治热情,在困苦中冷却下来。生活的洪流,有力地冲刷着每一个角落,按照自己的节律滚滚向前。文化大革命十年,对普通民众来说,很长一段时间里,表明它存在的重要内容就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。它创造了一个新的社会阶层,一种新生活和人生阶段。而一千八万下乡知青的归宿和命运,以及那些数不清的冤假错案,成了文化大革命一个长长的尾巴。
初中毕业两后的1975年初夏,叶明下乡了。
用轰轰烈烈来形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情景,一点不为过。
长长的车队,每辆车的车头上都扎着一朵大红花,两边的车厢上贴着“广阔天地大有作为”、或者“我们都有两只手,不在城里吃闲饭”、“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”之类的标语。//百度搜索看最新章节//下乡的知青完全可以乘火车到达目的地,可是乘汽车更威风,更有气氛,也更具宣传效果。人们处在一个被舆论左右的时代,意识形态是整个国家的头等大事,甚至比吃饱肚子都更加重要。为了一个简单明了的目的,人们通常会采取曲折迂回的手段,使任何一个简单的事都变得格外地不简单。直到1975年,内江知青下乡的场面仍然十分地壮观。
下乡知青和送行的家人,拥挤在一辆辆解放牌或者南京牌货车上。车队缓缓地在城里按照规定的路线移动着。人们被展示着,被人群和激情所包围着。清晨的阳光下,尘土飞扬,锣鼓震天,歌声不断;送行的家人们的脸上的表情是复杂的,但知青们那洋溢着青春的脸上却挂着兴奋的笑。这种场面是雄伟的,总不免使人激情澎湃。中国是个盛产政治运动的国家,所有的政治运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,那就是在运动过程中制造出能够完全控制人的昂扬气氛,使身在其中的人情绪激昂,身不由己。有这么多的人响应“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”的号召,满怀激情地奔赴农村,个人的那点伤感立刻变得微不足道了。这种场面,即是一种鼓舞,似乎也是对人心的一种抚慰。
几乎每一个知青下乡的时候都有家人送行。送行的人中,有沉默的父亲,也有哭哭啼啼的母亲。她们看着自己那稚气未脱的孩子,就要离家而去,就要一个人去面对严酷的生活,心酸的泪水便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。
不过,送叶明的人不是家人,而是朋友,这使叶明多少有些感伤。
肖锋和叶明一起上了车。送行的队伍尾随着车队前进着。
粉妹在人群中,昂着头用一双溢满忧伤和泪水的眼睛望着叶明,却没有一句话。他们已经没有了语言,只能用目光交流。语言有时候完全是多余的,甚至无法达到目的,他们都能从对方的目光里读懂了彼此的心。叶明相信,只要她一开口,她一定会哭出声来。在这一刻,叶明忽然感到她是那么可怜,又是那么可亲……这个世界上,她是唯一真正关心和爱自己的人。她给过他真诚的爱,给过他人间的温暖,给过他男人的尊严,给过他幸福的感觉……对她有过的不忠和因此带来的屈辱和痛苦,此时此刻已经烟消云散。叶明再一次感觉到离别的疼痛,感到人生的荒谬和无奈。他突然问自己,“我为什么非要离开她?”
叶明找不到答案。那个时代没有给他令人满意的答案。和她在一起,离开她,都会使他痛苦;他不明白,为什么对他来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痛苦。这个世界上的许多事情,都难以找到答案。也许,太多的事情本来就没有答案;也许,人们真正寻找的不是答案,而是理由,是那些仅仅能使自己心安的理由。
车队在城里游行了一圈后,终于缓缓地出城了。
离开了城市,汽车在一望无际的丘陵中奔驰着。座座小山丘连绵不断,像一个个巨大的绿色波浪,不断地滚滚向前。丘陵是一种最叫人感到乏味的地貌,山不像山,平地不像平地,望不远,走不好,使人感到一种淡淡的、难以挥去的愁绪和压抑。穿行在这样的山丘中,人们的情绪也随之起了变化;加之旅途的颠簸和劳累,歌声和笑声终于平息下来。任何一种激情,也有疲惫的时候,迷茫和愁绪,便悄悄地爬上了人们的心扉。有的人满脸倦意,无暇四顾;有的人居然站着也打起了瞌睡,也有女孩子小声地哭出声来。
经过数小时的奔波,知青们终于到了阳安县的回龙公社。
&^^%#罪恶中突围104_一百零四、下乡(1)更新完毕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