村里也没什么比较好的经济来源,靠的就是山坡上的那几亩薄地。
她们被安排住在村里的小学里,付子桐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学校,房子大约是上个世纪盖的,青石和白灰的墙,连砖和水泥都看不到,教室前面的一块空地上支了两个破旧的篮球架,算是学校的操场了,一群孩子在那里跑来跑去,看惯了城市里高大的教堂楼,漂亮的塑胶操场,突然站在这儿,她有种虚幻的不真实感。
她们住的地方其实就是一间教室,四张床放在里面,空荡荡的。陪她们过来的老村主任有些不好意思,一个劲地搓着手,“条件太差,你们城里人肯定不习惯,要委屈你们了。”
肖景荣放下行李,回头和老主任说,“你放心,我们会习惯的,再说了,如果咱们这儿条件好,我们也就不用来了。”
话虽然这样说的,可等人都离开后,四个人看着空荡荡的屋子还是忍不住面面相觑。大家的心情差不多,来之前知道条件会很差,但没想到会差到这个程度。
肖景荣到底是组长,苦笑着安慰大家,“既来之,则安之。现在反正是回不去了,剩下的就得咱们自己动手了,咱们先把炉子生上,这么冷的天没有炉子可是要命。”
可是,她们哪儿生过炉子啊,捣鼓了半天,冒了一屋子的烟,炉子却还是没有生着,大概是弄的动静太大了,过来一个四十多岁的女老师,手脚麻利地帮她们生着了。
“我姓柳,就住你们隔壁,以后有事情就招呼我。”她热情而爽快地介绍自己。
“柳老师,这个炉子晚上会不会着人呢?”同来的小孙有些担心地问。
“没事的,晚上你们的门别关那么严实,只要透点空气进来就没事。”
“啊?晚上不用锁门的吗?”
“农村不像城里,乱人少,晚上很少锁门的,这些年也没听说谁家丢过东西的。再说了,咱们这儿是学校,你们放心好了,没事的。”
见大家还是将信将疑的样子,她又说,“真的,我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了,村子虽然穷,但人都特别好。”
于是,在这里的第一个晚上,大家都在一种新的体验中度过了,不上锁的门,薄薄的硬板床,好在行李中给她们带了电热毯,被窝里还算暖和。
付子桐很久都没有睡着,但又不敢频繁地翻身,怕床的响声影响到别人。﹕..
窗帘很薄,根本遮不住外面的月光,她突然想起小时候有一次跟姐姐她们一起去郊游,晚上睡在野外的帐篷里,月亮也是这样的亮,结果那晚后半夜下了雨,她们的帐篷进了水,衣服都湿了,后来,好像是丁楚阳把衣服脱给了她……
想起丁楚阳,忍不住想起烟灰缸里那两个烟头,他家都回了,却不愿跟自己说句话,是在生自己的气呢?还是因为别的?
她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