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>上回说到苌弘闭目聆听琴音,手指不时敲点着膝盖,合着拍子,颇是自得……
对于一位老师来说,再没有比教出一位优秀的弟子更令人欣慰的事了。虽然他和孔子之间并没有明确确立师徒名分。
渐渐,孔子的琴音没有停,苌弘合拍的手指却停了,闭合的双眸也睁了开来,眼中犹留震惊之色。
却是孔子在不知不觉之间进入了悟道之境,手中依旧无意识地抚弄着琴弦。有意无意之间,琴曲更加契合天地大道,道韵弥漫。
苌弘连忙手结术法密印,在院落四周形成一道无形的护罩。一为孔子护法,一为避免城中普通人受琴音道韵影响。
继而苌弘却是凝神聆听感悟孔子所弹琴音,盖因此时琴音即道音,琴运即道韵。
这琴律道音纵是对称“子”的苌弘也有不小的助益。但对四周鸟雀来说,是天大的机缘,也是致命的死劫。
孔子这琴律道音一响便是两百七十余年,四周诸多鸟雀早已命断魂散,却形体不腐,栩栩如生。
所谓朝闻道,夕死可矣,古来多少修士在悟道过程中羽化、道化。
更何况这些此前灵智都不曾开启的鸟雀,受孔子琴音道韵影响,陷入其中不能清醒,道化而亡。这也是之前苌弘为何要结下护罩的原因。
至于苌弘境界高深,倒不用担心受琴音道韵影响而道化消亡,反而获益良多。
不过却也非全是如此,还有两只鸟雀灵智大开,已然走上修炼之路,也许未来还有可能成长为妖族巨擘。
孔子琴律道音终止,起身而立。那两只灵智大开的鸟雀作揖行礼,随即展翅飞去,苌弘也走出了房屋。
两人注视良久,只听苌弘叹道:“缘来缘去,总是一场聚散。去吧,雏鸟已然羽翼丰满,该是翱翔九天的时候了。”
苌弘言罢转身入了屋子,孔子对着房内躬身一拜。既而转身离去,自然是向老子居所而去。
孔子此番悟道,不止修为境界大涨,而且所创文道修炼之法已然彻底形成体系。
就好像树根、枝干已全,日后纵有完善,也不过是添些枝叶,不会有彻底颠覆推翻根基的情况发生。
此时的孔子已然能够彻底立足于人间界了,自称有所成就,谓之三十而立。
孔子此次悟道两百七十余年,加上此前的二十余年,正好三百年。
不过人生一世草木一秋,而且十年树木百年树人。人生百年一轮回,修者借草木论,说三十却也没错。
而就在孔子悟道结束的这一刻,一直在暗中守护孔子的护道者也悄然离去,回地仙界北冥复命。
雏凤已然羽翼丰满,当然不能一直安居与鹏凰的羽翼之下。
孔子回到老子居所,一为巩固悟道所得,一为向老子辞行。逗留三日之后,孔子正式辞行。
老子将其送至屋外,赠言道:“我闻之,富贵者送人以财,仁义者送人以言。我不富不贵,无财以送汝;愿以数言相送。”
孔子神色恭敬,微微躬身,老子继续说道:“当今之世,聪明而深察者,其所以遇难而几至于死,在于好讥人之非也。”
“善辩而通达者,其所以招祸而屡至于身,在于好扬人之恶也。为人之子,勿以己为高。为人之臣,勿以己为上,望汝切记。”
孔子顿首道:“弟子一定谨记在心!”
老子亲送孔子出了洛邑城,通玄牵牛在侧,南宫敬叔驾车随行。
能让老子亲自相送,足见老子已然将孔子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物,而不是向先前一样低一辈或半辈。
就算是同样称“子”的人物,也是有天差地别的,老子便是雄踞天下第一多年,俯视诸子。
不一时,孔子四人来到黄河岸边。见河水滔滔,浊浪翻滚,其势如万马奔腾,其声如虎吼雷鸣。
孔子伫立岸边,不觉叹道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!黄河之水奔腾不息,人之年华流逝不止,河水不知何处去,人生不知何处归?”
老子闻言说道:“人生天地之间,乃与天地一体也。天地,自然之物也;人生,亦自然之物。”
“人有幼、少、壮、老之变化,犹如天地有春、夏、秋、冬之交替,有何悲乎?”
“生于自然,死于自然,任其自然,则本性不乱;不任自然,奔忙于仁义之间,则本性羁绊。功名存于心,则焦虑之情生;利欲留于心,则烦恼之情增。”
孔子解释道:“我乃忧大道不行,仁义不施,战乱不止,国乱不治也。故有人生短暂,不能有功于世、不能有为于民之感叹矣。”
老子道:“天地无人推而自行,日月无人燃而自明,星辰无人列而自序,禽兽无人造而自生,此乃自然为之也,何劳人为乎?”
“人之所以生、所以无、所以荣、所以辱,皆有自然之理、自然之道也。顺自然之理而趋,遵自然之道而行,国则自治,人则自正,何须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哉?”
“津津于礼乐而倡仁义,则违人之本性远矣!犹如人击鼓寻求逃跑之人,击之越响,则人逃跑得越远矣!”
老子手指浩浩黄河,说道:“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?”
孔子问道:“水有何德?”
老子说道: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此乃谦下之德也;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,以其善下之,则能为百谷王。”
“天下莫柔弱于水,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,此乃柔德也;故柔之胜刚,弱之胜强坚。因其无有,故能入于无间,由此可知不言之教、无为之益也。”
孔子闻言,若有所思,似有所感,说道:“众人处上,水独处下;众人处易,水独处险;众人处洁,水独处秽。所处尽人之所恶,夫谁与之争乎?此所以为上善也。”
老子点头说:“汝可教也!汝可切记,与世无争,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,此乃效法水德也。”
“水几于道。道无所不在,水无所不利,避高趋下,未尝有所逆,善处地也。”
“空处湛静,深不可测,善为渊也;损而不竭,施不求报,善为仁也;圜必旋,方必折,塞必止,决必流,善守信也。”
“洗涤群秽,平准高下,善治物也;以载则浮,以鉴则清,以攻则坚强莫能敌,善用能也;不舍昼夜,盈科后进,善待时也。
“故圣者随时而行,贤者应事而变;智者无为而治,达者顺天而生。”
“汝此去后,应去骄气于言表,除志欲于容貌。否则,人未至而声已闻,体未至而风已动,张张扬扬,如虎行于大街,谁敢用汝?”
孔子说道:“先生之言,丘受益匪浅,终生难忘,必遵奉不怠,以谢先生之恩。”
孔子躬身三拜,又向通玄拱手致意,而后坐上南宫敬叔所架马车,向鲁国驶去。
见马车渐行渐远,老子对通玄说道:“通玄啊,你早已出师,又枯守我这糟老头子多年。”
“孝道也尽了,恩德也报了。去吧,去翱翔九天吧,你难道甘心落于孔丘之后吗?”
通玄闻言,目光看向渐渐消失的马车,又收回注视老子。身上气息变化,温和却昂扬向上,有如初生之阳。
老子摇头微笑,驱牛返回洛邑城。通玄遥对青牛上的背影三拜,转身向东而去,隐有锋芒裂天。
孔子与南宫敬叔回到鲁国,却是比去时少了许多波折。既因孔子道行大进,又因暗中掣肘者顾虑老子态度。
孔子继续讲学教育之事,众弟子问老子何如?
孔子赞曰:“龙乘风云而上九天,我所见老子也,其犹龙乎。学识渊深而莫测,志趣高邈而难知;如蛇之随时屈伸,如龙之应时变化。”
不过孔子讲学并没有持续多久,鲁国便发生内乱。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,孔子乃前往齐国。
齐景公得知孔子来齐,极为厚待礼遇,显然还在想着再续管鲍佳话之事。
齐国的形势同样很复杂,最强大的势力当然要数齐国王室的姜姓吕氏。
作为姜姓氏族留在人间界的分支封国之一,姜齐吕氏算是发展得最好的一支。
其次便是以田乞为家主的田氏,这一支出自陈氏,而陈氏又出自妫姓,乃是五帝之一的虞舜之后。
舜帝因姚地之生而姓姚,因妫水之居而姓妫。故有虞氏主要有这两大姓氏,另外还有出自这两姓的陈氏、胡氏、田氏。
自齐桓公之时,陈国公子‘陈完’至齐,改姓为田。历经六代家主的不断奋斗,至‘田乞’时,田氏已然有与吕氏分庭抗礼之势。
尤其是从齐庄公以来,田氏势力极度膨胀,把持朝政,令继位后的齐景公极为不安。晏子‘二桃杀三士’正是在齐景公打压田氏的授意下进行的。
再次却是与周王室同宗的姬姓家族,姬、姜两姓世代联姻。周天子的王后通常都出自姜姓,而齐侯的正妻也通常是出自姬姓。
不过姬、姜两姓在相互合作的同时又彼此竞争打压。早先还是偏向合作,但自周夷王烹杀齐哀公之后,便是以打压居多了。<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