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>陈同甫状元及第
辛幼安遭劾罢官
十天后,辛弃疾迁太府少卿。
一个多月后,朝廷举行三年一度的进士科考试。五十二岁的陈亮也在考生之列,而且成绩名列前茅,进入紫宸殿,参加由皇上主考的殿试。
“东华门外,以状元唱出者,才是好男儿!”
即使不能中状元,进士及第,得中高榜,长街夸官,也是一生乃至家族的荣耀。
屡败屡战的陈亮终于迎来了一生中最耀眼夺目的时刻。
这次殿试策论的有两个题目:如何让士大夫不再偷惰,刑狱如何能除冤滥之弊。任选一题作文。还有一段评论,非常切合实际。导语云:当今皇上继承皇位已经五年了,平时尽孝遵命,但天下并未因此治理得更好,这是为何
看到这个题目,陈亮喜不自胜。他一向不以书生自命,相反,对那些读死书,满口之乎者也的酸腐文人,多有针砭。十多年来,他无端遭受两次冤狱,对国朝刑狱的弊端深有感触。于是,他文思泉涌,下笔千言,有理有据,论点鲜明。
接着开始写评论。开头是这样的:
二十八年来,陛下一向关心、孝顺太上皇,总是察言观色,细心揣摩,许多事务都能照太上皇的要求去做,真可谓尽忠尽孝,太上皇也颇为满意。其实有此孝心就足矣,行孝不是表演作秀,不只是让人叫好的,皇上只要把天下治理好了,收复失地,有什么必要,定要坚持一月四次朝见的表面礼节,去做给外人看呢?
接着又写道:
陛下之孝,世人皆知。即使是古代著名的孝子曾参等都有所不及。但没有坚持定期朝见太上皇,一般人就有看法了。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,只要陛下马上能像以前那样经常朝见,怀疑和议论就会立刻烟消云散。
考生交卷后,宰执们阅卷,商定陈亮为探花,然后将前五名的试卷呈皇上御览。
陈亮的文章博得了两代皇帝的欢心。太上皇读到“行孝不是表演作秀,不只是让人叫好的,”“其实解决的办法很简单,只要陛下马上能像以前那样经常朝见,怀疑和议论就会立刻烟消云散。”两段文字时,心花怒放,这个陈同甫真不错,没有枉费朕当年对他的关爱。
皇上赵惇也高兴,你看,这段话说得多好,“二十八年来,陛下一向关心、孝顺太上皇,总是察言观色,细心揣摩,许多事务都能照太上皇的要求去做,真可谓尽忠尽孝,”还有这一段,“有什么必要,定要坚持一月四次朝见的表面礼节,去做给外人看呢?”
他的心头如熨斗烫过一般舒坦,开怀大笑,高声称赞,遂决定点陈亮为本科魁首--状元。
次日,陈亮接到圣旨。展开,上写《敕赐进士及第陈亮承事郎签书建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》:
敕具官某,三岁大比,人徙知为布衣进身之途。艺祖皇帝有言曰:国家设科取士,本欲求贤以共治天下。大哉王言,朕所当取法也。廷策者再,乃始得汝。尔蚤以艺文首贤能之书;旋以论奏动慈宸之听。亲阅大对,嘉其渊源,擢置举首,殆天留以遗朕也。尚循故事,往佐帅幕。益懋远业,以须登用。
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。陈亮终于苦尽甘来,辛弃疾等亲朋好友都为之兴奋异常
不料,三月后,朝廷又有新任命下来。丁乔安回京,加辛弃疾为集英殿修撰,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。
从来天意高难问。
离开福建一年不到,辛弃疾再回福建。
坐镇帅司衙,收到朱熹从潭州寄来的书信。此前不久,朱熹出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兼知潭州,去信与他讨论时事,夫子回复,述说自已在湖南推行的新政和研究心得,并叮嘱辛弃疾:对老百姓要宽厚,对读书人要讲究礼节,对下属官吏要严加管束。
民惟邦本,本固邦宁。
仓廪实则知礼节,衣食足则知荣辱,上服度则六亲固,四维张则君令行。四维不张,国乃灭亡。国有四维,一维绝则倾,二维绝则危,三维绝则覆,四维绝则灭。倾可正也,危可安也,覆可起也,灭不可复错也。四维,一曰礼,二曰义,三曰廉,四曰耻。
身为一路之最高长官,年近花甲的辛弃疾勤勉治事,决心做出一些业绩。关心民众疾苦,兴修水利,促进农业生产;修建福州郡学和重点书院,振兴地方教育;亲赴长溪县,仔细复核案件,释放五十余名囚徒;撙节开支,设置备安库,积钱五十万贯,准备购粮存储,备充军饷;还打算锻造铠甲,招募强勇,建立一支新军。
计划在有条不紊地施行,突然平地起风雷。
与转运使楼智信在为安置添差的问题上,闹起了矛盾。
所谓添差,地方大员为延揽人才或容留亲近之人,朝廷任命的正式官员以外增添差遣的官员,地方将这些名单向吏部呈报,吏部备案。这种官员多为中低级官员,与正式差遣官员相比,加上添差二字,没有实际事务,但是有俸禄。
比如,这次楼大人想在福州府安排个添差司马参军。正式的司马参军是八品官,添差没有品级,相当于助理。楼大人安排的添差司马参军有三十多岁,是其爱妾叶氏的娘家侄子。没什么文化,辛弃疾不同意,告诉楼漕司:在府里当添差,起码应该是个秀才。要么在府衙当个跑腿打杂的差役。
楼漕司不愿意,添差尽管不是朝廷命官,但也在吏部备案,机遇合适了,可以转正,跑腿打杂的差役只是个临时工,我一堂堂从五品官员,亲戚当工人,岂不让人笑话。
过不了老辛这一关,就是办不了。没办法,请仓司提举说情。
辛弃疾还是摇头。
漕司是掌管一路钱粮的。得罪了转运使,帅司的日子照样不好过。
辛大帅平时花钱大手大脚,一家二十多口人吃喝拉撒,花销也是不少,难免有揩公家油的地方。
之后,便有谏官黄艾上书弹劾,说他残酷贪饕,奸脏狼藉。不当主政一方。
御史台派员来转运使司核实,回京后,朝廷即下达诏令,辛弃疾被革职。
忙碌一年多,又回到铅山。这次罢官后,辛弃疾决计迁居瓢泉,于是着手扩建此处旧居。他不知道,此时的京城正酝酿一场翻天覆地的事件。<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