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章文字语言大多数摘自程步先生的《真秦始皇》。写此章的目的在于解释“孟姜女哭长城”以及“焚书坑儒”中的“焚书”(尤尤是个懒人,“坑儒”就懒得码字了,有兴趣的亲可以去看一下程步先生的《真秦始皇》),还原历史真相,还嬴政一个清白。如果尤尤的这本小说可以稍稍改变秦始皇在各位亲心目中的“暴君”形象,尤尤真的深感荣幸。
骂他暴君,可他在位37年却没有妄杀一位将军大臣。
斥他严刑峻法,可他却制定了世界上最早保护人犯权利的法律。
荆轲行刺,他怒火万仗,可秦军攻占燕国却没有屠城暴行。
他消灭六国未杀王公大臣,自己却被六国贵族夷灭三族
——《真秦始皇》程步
我们冤枉嬴政2000多年,如今终于有人被他平反。
不知道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孟姜女哭长城根本不是发生在秦朝,而是早于秦始皇出生300的齐庄公时代,当时主人公还不叫孟姜女,叫杞梁妻。在当时的这个故事里,既没有杞梁妻哭夫,也没有长城,说的仅仅是杞梁妻与齐庄公争论杞梁的追悼会规格。秦始皇死后200年的西汉时期,这个故事第一次出现了墙倒的情节,主人公还是杞梁妻。又过了800年,到了唐朝末代,诗僧贯休题为《杞梁妻》的一首诗,把这个早于秦始皇300年,发生在齐国的故事,硬生生地嫁接到秦始皇的头上,嫁接到长城上。
诗的大致意思是:秦朝无道啊四海枯竭,修筑长城啊抵御匈奴。人土混埋筑起长城一万里,筑城而死的杞梁妻子,贞节不二伤心痛哭。她上无父亲又失丈夫,下无子女孤苦伶仃。她一阵痛哭使长城倒塌塞外天地变色,再一次痛哭她的丈夫杞梁的尸骨便从倒塌的城墙泥土中现出。
原诗:秦之无道兮四海枯,筑长城兮遮北胡。筑人筑土一万里,杞梁贞妇啼呜呜。上无父兮中无夫,下无子兮孤复孤。一号墙崩塞色苦,再号杞梁骨出土。
诗很烂,不过却凑足了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的所有情节。古人云:“文人无行”,真是千真万确。为了表达自己的一己私欲,就这么生生地污蔑先祖,撒谎造谣,甚是可恶。
历史其实是掌握在文化人手里的,尤其是那些有话语权著书立说的文化人。秦始皇焚书坑儒,得罪了所有文人,所以后世文人对秦始皇无一不是以暴君为称。
“焚书坑儒”是两个独立的事件,本身并无联系。焚书在前,坑儒在后,分别发生在秦始皇34年(公园前213年),秦始皇35年。
“焚书”是因为博士淳于越在秦始皇寿宴上的一通发言引发的。其大致内容是要求停止推行郡县制,继续分封制,最后还诅咒秦始皇的朝政不能长久——“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,非所闻也”,意思是不照古代的样子去办事而能够长久者,没有听说过。丞相李斯出来反驳,便有了焚书的建议。
焚书的措施,在今天几乎遭到了一致的批评。一提到焚书,人们马上联想到禁锢思想,限制言论自由,独裁。然而,这种一致的批评其实是值得商榷的。
我们知道,即使是在文明发展到今天的人类社会,无论是在一党执政的国家,还是两党竞选的国家,对于被称为邪教的某些书籍,也是严令禁止的。当然,这些国家采取的办法不是焚书,而是将这些邪教的书籍收缴进纸浆机,这与焚书其实没什么两样。
首先,李斯提出的焚书措施是适度的:藏于民间的非秦记典籍皆烧之;除了博士和官府外,私人不得藏诗、书、百家;一经发现,收缴焚毁。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保留。措施的重点是不允许用这些书籍煽动不满。
李斯的这些焚书建议,有5点被后人忽略了:
1.焚书重点是非秦国的史书,防止六国的王公大臣,只引用当年君王贤明,国泰民安的段落,而不提残暴无道的事实,来引发百姓的追念,从而达到分裂复国的目的。
2.收藏处罚较轻,公开宣传要惩罚,但拿这些书的内容公开聚众演讲讨论,甚至煽动反叛,则处罚严厉。
3.作者无罪。秦始皇虽然下令焚书,却没有追究其作者,在被焚毁的书籍中,一定会有咒骂秦国、批评秦始皇统治的内容。但秦始皇却对这些作者宽容大度,不杀不抓。
4.博士仍然可以收藏和使用禁书。
5.也是最重要的一点。焚书的举措主要局限于咸阳。由于焚书的目的是断绝诸侯列国分裂复国的梦想,而这些人又都被秦始皇迁进了咸阳,因此,焚书令很可能只是局限在咸阳,而不是一个全国性的举措。2002年5月出土于湖南龙山的里耶秦简,数量达三万六千多枚,秦简记载的是秦始皇二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的事情,内容包括法令、文书、官方档案和往来信件。在如此庞大的秦简中,只字未见焚书的内容。如果秦始皇在三十四年向全国下达焚书令,里耶秦简里不应该没有记载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记载,西汉年间,汉代官府有藏书一万三千多卷,其中仅诸子百家的书就有一百八十九种,四千三百多卷。如此巨大数量的诸子百家留存下来,与焚书的针对性和局部性不会毫无关系。
我们常说好心不得好报,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上演,令好人心痛不已。焚书恰恰是好心不得好报的最好例证。
后世的历朝历代,对待灭亡的前朝,都是毫无例外的斩草除根。不仅如此,即使对本朝的人,将军也好,大臣也好,既要杀,也都是斩草除根。汉高祖刘邦可是几乎杀了所有跟他造反有功并被封王的战友,而且无一例外都是满门抄斩,不留一个活口,不让你的仇恨有人替你发泄。后世有人骂刘邦是暴君吗?没有。为什么?恨他的人都斩草除根彻底剪灭了。
但是,秦始皇没有斩草除根。非但没有斩草除根,连王工大臣本人的性命都没有杀。然而,好心不得好报。保住了性命的六国王公大臣们,却并没有因此对秦始皇感恩戴德。他们利用自己的嘴巴,利用自己的财富,利用自己的名声,网罗党羽,书写文章,制造舆论,掀起动乱。秦始皇不仅好心不得好报,他还不得不为自己不合时代的过分仁慈付出代价。
统一中国八年之后,也就是秦始皇三十四年,战争的恐惧已经过去,诸侯六国的王公贵族们从开始为性命担忧的恐惧中恢复过来。于是,失去富贵的仇恨开始一天天发酵。六国的落魄将相逐渐开始聚集在他们的周围,否定朝政,诽谤君王。
也就是在这时候,本来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,人们会感恩其消灭诸侯,消灭战乱,开始过安居乐业生活的秦始皇,突然发现,很多人并不满意秦帝国的统一。于是,在李斯的建议下,秦始皇决定烧书。
是要六国王公贵族的脑袋,还是要他们手里的书?秦始皇选择了要书。要书自然比要脑袋仁慈,但是仁慈换来的却是千古的骂名!
经专家学者考证,秦始皇“坑儒”坑的并不是读书人,而是方士,游士,按照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“神棍”,骗吃骗喝的。且规模宏大,气势磅礴的阿房宫经考证并未建成,仅仅有一个地基而已,所以后世所流传的“项羽火烧阿房宫”根本就是谣传。
给读者的话:
→_→尤倾城加油!